参会体会

2015级安尚洁参加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体会
发布时间:2022-10-26     作者:     点击:[]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于6.14-6.17在陕西西安成功举办。我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会议,首先感谢院里领导给予我这次宝贵的机会,其次,我想对作为主办方的化材院老师和同学的辛勤付出道一声辛苦了。

每一次参会,于我,都是不一样的体验。这次分析的年会,汇聚了这个领域的精英,展示了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使我受益匪浅。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说本次会议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

一. 对分析化学领域的了解

1. 新方法的开拓

诺贝尔奖获得者Rosalyn Sussman Yalow提出“新的发现总是在新的方法建立之后出现”,赵宇亮院士提出:抢占科学前沿的制高点,就是要将创新方法学和创新学术思想结合起来。创新方法学在本次会议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细颗粒分析方法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南京大学 夏兴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光电分析方法

清华大学 张新荣:质谱流式细胞检测方法的研究

厦门大学 任斌:高时空分辨电化学拉曼光谱技术

2. 材料的应用

应用价值是评估材料的重要指标。材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我比较感兴趣的是MOFs和纳米材料。MOFs作为多孔材料的代表,在催化,载气,分离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由于尺寸的优势,比表面积增大,表面电子传输加快,可以被很好的应用在催化等领域。在本次会议中,关于这些材料及其应用方面也有很多老师做了精彩的报告,例如:

湖南大学 陈金华:ZIFs--制备氮掺杂多孔碳多面体--双信号放大策略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陈卫:Au纳米团簇--设计高活性电化学界面材料--在烯烃氢化,NO还原等反应表现了高的催化活性

陕西师范大学 漆红兰:改变主配体和辅助配体--新型铱金属配合物--电化学发光小分子分析检测,生物分析和成像分析

3. 首次接触的新技术:

微流控分析芯片:高通量,低消耗,分析时间短;成本高,周边设备复杂。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东南大学的刘宏老师提出:面向现场快速检测的分析方法与器件--纸微流控分析技术,合成了一种有序微纳结构纸,研制出基于有序结构纸的ELISA芯片,有望取代传统的96孔板,用于高通量,自动化的免疫分析。

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知

首先,我一直觉得10-15分钟的报告对于我们真正理解这些前沿的工作是很有难度的。作为本科生,我想我们最受益的就是开阔学术视野,看看比较厉害的人都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可能就会突然发现我对哪块比较感兴趣。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再进一步了解,对于我们研究生阶段,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导师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我想这也是院里老师一直支持本科生参加学术会议的初衷吧。

这次参加会议,有一个研究小组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武汉大学-庞代文老师的团队10余人17年的工作都集中在量子点:从生物标记,示踪,成像到光电显示。所以说,真的是学无止境。这种不断超越自我和突破自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也应该目标长远,考虑进一步深造的问题。

三.对未来学习方向的规划

目前,我觉得化学生物交叉比较适合我。将基础的化学材料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体现材料的价值,解决生活切实问题,对我来说是比较有意义的。现阶段,我也会好好准备夏令营,争取给自己一个好的答复。

致谢:再一次对给我们这次宝贵机会的老师表示感谢!我深知对于本科生,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发。我们也会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