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艰难的时刻,积极响应号召,举家西迁,扎根长安,这是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开创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提出多相流热物理,一生成果无数,这是对科学的无限追求。不说陈学俊院士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也不说创造了多少成果,单是他的精神就是每一位立志做科研的人学习的模范。
我非常有幸能参加陈学俊院士诞辰 100 周年学术纪念活动。去参加会议之前,我正处于一个艰难的时期,马上有两篇PPT要汇报,但我的经验明显不足,为了考研,努力学习英语,却出现了瓶颈期,对以后的科研之路还持有怀疑。我想,这次的会议对我来说真的犹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院士,必然是大石千锤百炼所雕,在刘云圻院士身上,我见识到了他学识的厚重,为人的随和,我想那便是大道至简。刘云圻院士汇报的是高性能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先简要分析了目前这方面的前沿情况,主要就有机场效应管的潜在应用介绍,而后又深入分享了自己实验室在p型材料,n型材料,以及双极性材料方面的进展以及低操作电压器件,三组分集成型光传感器,类视网膜型光传感器,有机神经突触器件,棒涂布制备取向聚合物半导体薄膜的应用。好的科学家一定是深入浅出,一个简单的举例就可以把一个很深奥的问题说的明白,刘院士将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比喻成一个水龙头开关,作用就是控制电子的流动来达到目的,一下子就让我们轻松理解,多听这样的报告,对于我不知道的领域或深奥的科学知识很有帮助。
郭烈锦院士是陈先生的高徒,他的汇报主题是“有序”转化,回归自然--浅谈基于氢能的洁净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的构建。郭院士的汇报可谓生动有趣,他先用图表方式列举的目前我国能源方面的窘境,发现新能源迫在眉睫。我们知道目前最大的能量体是太阳上的核聚变,然而我们的能力还到不了这种地步,所以我们要从自然中寻找解决方案。郭院士分享了两种方法,其一,煤炭超临界水制氢(超临界水蒸煤),使物质转化与能量转化有机关联,构建水基碳氢循环,过程无污染物生成,CO2自然富集,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其二,太阳能-制氢及碳氢燃料,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基础构建光/热催化耦合制氢制碳氢燃料的碳氢循环,实现太阳能到燃料化学能的能量与物质耦合化。最终实现能源“有序”转化、回归自然,“碳集”索“隐”,钩深致远;“氢临”天下,“水主”沉浮。
房喻教授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名师,他们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薄膜基荧光传感技术与应用。我们知道狗的鼻子是很灵敏的,可以轻易的感觉出如毒品、炸药等微妙的气,所以警察经常训练警犬来协助工作。然而在一次加拿大机场,看到警犬总是搜一些烂苹果烂梨出来,房喻教授就想,能不能做一种比狗鼻子还灵敏的技术,于是他开始着手研究薄膜基荧光传感技术并做到产品化。这条路困难重重,如何能依靠一个仪器就感应出不同毒品,不同炸药的区别。如今,他们做到了,深圳励剑防务技术集团已经运营五年。房喻教授讲,他从1998年开始做这方面研究,一直到现在,这么点成效何足挂齿,未来,他依旧会一直为之而奋斗,这便是一直执着的气质,是我终生要学习的品质。
最后,非常感谢谢院长,感谢交大丁书江老师以及交大组委会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还要感谢参与分享的刘云圻院士、郭烈锦院士和其余38位教授、老师,收获良多。2000多年前孔子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苛求老师的谆谆善诱,而应该自己追求知识,才可赶得上时代的变化,如何知道自己是何种“材”,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感受一次拥有不同思想的人才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