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体会

2016级王昱人参加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体会
发布时间:2022-10-26     作者:     点击:[]

八月,我们相聚兰州,共赴青年催化会议,聆听院士的心语。

18 号我们正式开始参加会议,感觉很幸运的是我们的第一个大会报告是张涛院士给我们做的,张涛院士的大会报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张院士作为当年催化会议的发起人之一,在台上给我们诉说着青年催化会议的的历史,那些照片,那些故事,一个个热血的青年思想的碰撞。一句大道至简点明了化学的真谛,生活总是会给有想法,并且付出努力的人机会,青年催化会议就是这样开始的。张院士的一句话让我很触动,他说:“不要管你的起点是怎样的,只要你努力,你总会看到自己的成绩。”张院士做的是关于单原子催化,“SAC”是他们自己起的名字,他们不循规蹈矩,有自己的想法,今天的中国我们有这个底气,他带给我们年轻人一份自信。

下午的时候听了游书力老师的报告,游书历老师的课题组是用了二茂铁做的不对称的手性结构,使两个碳氢键直接相连,而且他们做的反应和我们平时做的金属配位不太一样,他们用的是少量配体,过量金属使所有配体都可以配上去,听了使人眼前一亮。听了游老师的报告,我觉得思维和思想很重要,也不能一味的忙于做实验有的时候也要停下来分析一下,总结一下这个阶段做了什么。

听了三天的报告,第一个感觉是累,第二个感觉是充实,老师们在台上神采奕奕地向大家讲述他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产生想法的过程和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有的老师还会讲述某门学科的历史,以及他们所用的特殊的方法,虽然大会的报告中我很难完全听懂,但老师们在舞台上的那份自信感染着我。青年催化会议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报告会,所以老师们的报告不会那么枯燥,对于专业知识不完善的我们来说,完完全全的理论型报告我们听着很吃力。我本科的实验室做的是MOF,所以我在听分会场的主题报告时会更倾向于一些和MOF 有关的(虽然我们做的MOF 和催化没关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师用MOF 材料做的纳米片,还有其他老师的报告,听了后让我感觉到,学化学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融会贯通,要学会跨界,要在学科之间找到他们的交叉点,有点明白我们化学人的使命是什么了,就是使用自己学的知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难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用尽量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且做化学基本功要扎实。

参加这次会议带给我很大的成长,古语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会议中不是所有大牛都在讲科研成果,也有很多人在和我们分享他们做科研的经历,以及在这其中总结的经验,做科研很重要的一点是像自然学习,以及学科交叉也是科研中的热点。同时很多老师也讲到了他们合成的产物几乎是全部转化产率在百分之90 以上,这让我对合成有了新的认识,在去参会前我帮师姐加了个反应,文献上产率很高,但我们却很怀疑,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配体和合成时产率并不高。并且老师们在讲述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时候条理清晰,也会做适当的总结,ppt中的内容也清晰明了,让人很容易知道他要讲什么,他做的是什么。

非常开心的是这次不仅收获很多知识,也打破了很多我从前错误的认知,而且增进了我和几个同性的小伙伴的友谊,由不相识,到熟识,他们都很照顾我,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行程的安排,自我管理。

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比以前更努力,细心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致谢:非常荣幸能作为本科生去参加第17 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非常感谢西北大学,化材院以及老师为我们争取来的这次宝贵的机会,在暑假期间丰富我们的阅历。感谢您们的辛勤付出。我深知这种经历的来之不易,我们会珍惜机会,继续努力,为明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回报母校做准备。此致,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