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谢老师在2016级信息群发布参会消息的时候,我很激动,因为这个会议是有关电催化方向的,正好我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电催化。我在实验室也做了关于电化学析氢(HER)析氧(OER)催化剂的研究,虽工作比较简单,但是对于我在电催化方面,甚至科研方面都有很大的启发。我在实验室师兄、师姐以及老师的帮助下,合成了双金属催化剂CoFe2O4,研究其OER、HER的性能;同时用简单的微波合成法将其与单壁碳管(SWNTs)复合,进一步探究SWNTs对OER、HER性能的影响。
在电催化上,还有很多的领域、很多的奥秘待我去探索。为了进一步丰富我在电催化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 ,在咨询我的导师—杨逢春老师之后,我向谢老师申请去参加这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我见到了很多电化学领域的大牛们。这次会议的负责人的王双印老师,在此之前,我就阅读过王老师课题组发的一些文章,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发在AFM的一篇:用N2等离子体将CoFe纳米簇剥落成CoFe超薄纳米片,我们知道,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进行的,CoFe超薄纳米片的获得,不仅仅增加了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由此HER、OER的性能得以提高。在最后一天的大会报告上,有幸见到了姚向东、乔志璋老师,他们在电催化领域可谓是很有权威的,乔老师近年来在制备高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上取得较大的成就,他通过界面设计如氢键、静电吸引、范德瓦尔斯作用、共价键等相互作用的引入可以改变分子局部的键合环境和电子状态从而提高催化活性。姚老师则在催化剂缺陷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缺陷的增加,就相当于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不仅仅可以提高催化活性,同时对于我在研究催化机理上有很大的启发。
化学应该是一门交流的学科,更是一门合作的学科,我发现很多高档次的文章,特别是发表在Science、Nature的文章,绝对不能凭一己之力。所以在科研这条路上,一点要注重交流以及合作,交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而合作更是可以促进我们做的更好,走的更远。这次的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的机会。
致谢:非常荣幸能够参加2018 电催化与电合成国际研讨会。十分感谢学院及老师们能给我们这样宝贵的机会。同时我也要感谢与我同行的7名同伴,在这次的参会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术讨论上,都给予了彼此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十分感谢!